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

当前位置: 双天机械网 >> 最新文章

中国机床工业60年经验和教训九分裤

发布时间:2022-12-20 10:40:24

中国机床工业60年经验和教训

当今,世界机床工业是一条无形战线,竞争异常激烈,其作为一个国家工业化、国民经济发展之基础,事关国家富强和未来命运。 中国机床工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後逐步发展起来,对过往经验教训予以科学的总结,对我们在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世界金融危机中继往开来、谋求可持续发展,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! 两大阶段发展情况综述 机床本身有其特点与客观发展规律,属於现代复杂生产工具范畴,同时它又属於应用技术,其加工工艺、设计、制造和使用,既有基础理论(刚度、热变形、振动、精度等),又有应用技术(布局、传动、控制等),是人类科技知识与生产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晶。 回顾中国机床工业六十年中的曲折发展,可分成两大阶段来考察:第一阶段为建国後的30年(1949~1979年);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後的30年(1980~2009年)。 1. 建国後三十年 在第一阶段,新中国百废待兴,人才缺乏、科技落後,在政治、经济上还外受封锁、内部闭塞,各方面条件很差。值得庆幸的是,当时的政府领导层头脑清醒、谦虚谨慎。在当时苏联政府帮助与大批苏联专家指导下,用苏联图纸逐步生产一些手动普通机床,供应生产急需。 为了建立强大的机床工业全局,我国陆续发展了“18罗汉厂”,成为机床、工具生产骨干中坚力量。随後又逐步成立了7个综合机床研究所、37个各类机床的专业研究所,引导有关企业发展先进技术和先进机床。 由於工作扎实,在正确的科技知识指导下进行,在1950~1957年的短短8年中,为中国整个机床工业的布局、生产、管理,打下了良好基础,是前30年、甚至整个60年中的黄金时期。 2. 改革开放後三十年 在第二阶段,吸取了过去3年大跃进、十年文革之惨痛教训,采取改革开放国策,逐步走上科学地生产机床、发展机床工业的道路。 借改革开放之春风,到1980年,我国先後引进日、德、美数控系统,并导入各类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,进行合作生产。边仿、边学、边造、边用,得益於逐步掌握了数控机床的一些技术、特点与发展规律,发展比较迅速。 在2006年以後,政府又提出加强自主创新,不断开发新品种。 中国的数控机床在这30年中,获得了技术和产量上的迅猛发展,并运用到各行业用户中。国产品还争相出口,并在世界四大国际机床展览会上都有亮相,成绩显着。特别是在中国国际机床展上,新品种琳琅满目,一届更胜一届,堪与国际先进设备媲美。 第一阶段发展中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1. 主要经验 a. 尊重规律,重视人才和科研,夯实基础 在建国初期,政府决策者虚心学习苏联先进经验,秉承“战略上藐视,战术上重视”的原则,思想上尊重科技客观发展规律,高度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,重视专家、人才和科研,添置各种专业先进试验仪器设备。 此间,机床工业的十八罗汉厂、7个综合机床研究所,37个专业研究所也进一步得到了强化。我国业界并深入系统地掌握了有关技术关键,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强大的骨干和技术核心作用,例如现今北京机床研究所掌握的先进的超精密机床技术,就是建立在以往坚实的技术基础与科研工作之上所得到的成就。 b. 结合急需,成立专项,组织攻关 在这期间的重大专案有“高精度机床战役”(1960~1965年),“二汽设备战役”(1966~1972年)。1960年国防尖端、精密机械工业急需13种高精度机床(座标镗床、座标磨床、齿轮磨床等)。中央高度重视,规划周密,措施得力。到1965年,发展了高精度机床7大类24个品种,年产能力500台,供应国家急需。技术上接近世界先进水平,成绩巨大。 “二汽设备战役”是在文革时期为备战、发展汽车工业而组织,对高效自动化机床、自动线进行了攻关。用4年左右时间,为二汽建厂提供了46种7,664台高效自动化机床、组合机床自动线35条、回转体零件加工自动线6条,使二汽设备品种的自给率达95%。 2. 主要教训 1958年开始的3年大跃进,各地竞相发展机床,忽视质量而一味追求数量。1976年抽查时机床合格率仅60%。这造成了我国机床拥有量落後,危害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。 在整个的第一阶段中,整个机床工业普遍存在重主机、轻配件;重基型、轻变型的现象,对科研工作忽冷忽热,盲目赶超世界先进水平。 至今记忆犹新的是,当时也曾发展数控机床,全国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,大起大落,终因技术不过关而被迫偃旗息鼓。 第二阶段发展中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1. 主要经验 a. 开放市场,学习国外经验,仿创结合 1979年6月,宁江机床厂率先在《人民日报》上刊登广告,直接接受国内外用户订货,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时供求双方互不见面的做法。1980年後,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,整个机床工业加强了对广大用户和国外机床工业情况的调查、研究和分析。 通过在四大国际机床展展出先进产品,在技术上得以与国际水平切磋、提高。特别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於1989年创办的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(CIMT),更飞速跻身为四大国际机床展之一。 值得一提的是,我国媒体对国内机床市场需求的报道和对世界机床市场变化的分析,也有效促进了业界人士对国内外机床市场需求的了解。 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合作生产各类数控机床、数控系统、功能部件、刀具、测量、附件等,在仿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。并在掌握设计、制造、使用技术的基础上,不断进行仿创结合。例如:复合加工数控机床、5轴联动控制加工中心、各种环保机床、以及许多大型、重型、高精度机床,都是这样逐步发展出来的成果。 b. 政府加强领导正确决策 自2006年以来,政府进一步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性、战略性地位,加强领导,并强化了对机床企业的视察指导。在该年度,《国务院关於加速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》正式公布。其後,发改委又制定出《数控机床发展专项规划》,指出到2010年,数控系统自主产权要占数控机床总量的75%;功能部件配套自给率达60%以上;国产数控机床要占领国内市场的50%以上。 2. 主要教训 a. 现状分析不足,长远规划缺位 长期以来,中国对机床拥有量的现状和需求,缺乏全面而正确的统计数字与分析,在配合数控机床关键技术的发展方面,缺乏紧密跟踪和切实的推进,这不符合整体机床工业发展的目的与客观发展规律。 说到底,机床工业各种产品的发展,其目的是针对工业需要的不同零件种类和批量的实际需求,不断提高加工工艺、精度、效率和自动化水平。如果对拥有量缺乏统计分析,就会形成盲目发展、盲目赶超的窘况。 而在中国,手动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的比例并不配套,总体而言生产效率较为低下。如果不深入分析,针对性地解决问题,只抓数控机床,则容易发生与全局脱节的情况。只有局部和全局配合发展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,协调进行,才能有更佳效益。 b. 基础软弱,关键技术不掌握 即使是中国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之後,仍需承认的是,在人才、科研、质量、合作等方方面面上,仍然不能算是做得很到位:缺乏专业程度高的专家、人才,科研工作在深入度、系统化、细致程度上还需下苦功。原先的7个综合机床研究所,现已演变为普通企业,失去了“参谋、攻坚、组织、服务”四大作用,很难发挥以前的威力。 而在主机与数控系统、功能部件、刀具间的协同发展,尚缺乏紧密配合,机床质量、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尚与国际水平有一定差距。长期仿制国外产品,中档产品的质量并不过硬,基础也谈不上很稳固,因此就很难进一步发展高档产品。 创新配套件不过关,主机技术就难以实现“成套、创新、先进”,出现了在技术链、生产链乃至供应链方面的脱节松散。 展望 目前,中国已成为世界机床竞争的“战场”,今後,中国工业化发展对先进机床的需求无疑将越来越高。深刻认清机床的特点、发展规律,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性、战略性地位,应考虑到为之奋斗的长期性。切实进一步加强政府正确领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、充分发挥个体、集体战斗的交互作用。 “人才、科研、质量、创新、合作、信誉”是机床工业能否成功发展之“要害”。应该看到,中国机床工业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,对此应有自知之明,高瞻远瞩并切实解决,才能取得名副其实的成功!

辽宁混睛帐医院

天津玻璃体浑浊医院

沈阳单纯糠疹医院

哈尔滨年龄依赖性癫痫综合征医院

内蒙古脆甲症医院

友情链接